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低溫時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較小。如果增加表面活性劑在水溶液中的濃度,達到飽和狀態(tài),表面活性劑便會從水中析出。但是,如果加熱水溶液,溶解度將會增大,當達到一定的溫度時,表面活性劑在水中的溶解度會突然增大。這個使表面活性劑在水中的溶解度突然增大的溫度點叫克拉夫特點,也稱為臨界溶解溫度。這個溫度相當于水和固體表面活性劑的溶點,故臨界溶解溫度為各種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特征常數(shù),并隨烴鏈的增長而增加。
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特別是聚乙二醇型)與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正好相反,在低溫時易與水混溶,將其溶液加熱,達到某一溫度時,表面活性劑會析出、分層,透明的溶液會突然變渾濁,這一析出、分層并發(fā)生渾濁的溫度點叫該表面活性劑的濁點。這一過程是可逆的,溫度達到濁點時乳濁液形成,降溫時透明溶液又重現(xiàn)。濁點是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特征常數(shù)。
聚乙二醇型表面活性劑之所以存在濁點,是因為聚乙二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親水是依靠其親水基中的醚鍵與水形成氫鍵而實現(xiàn)的。氫鍵結(jié)合較松散,不穩(wěn)定,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升高溫度,分子的運動加劇,達到一定程度,氫鍵便斷裂,溶解的表面活性劑會析出,溶液變渾濁;降低溫度至濁點以下,氫鍵又恢復(fù),溶液便又變透明。
對于應(yīng)用而言,克拉夫特點是一個下限溫度,而濁點是一個上限溫度。